國發〔2016〕5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為營造激勵奮發向上的公平環境,拓寬就業渠道,促進各類社會群體依靠自身努力和智慧,創造社會財富,共享發展紅利,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基本形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保持持續較快增長,收入分配結構呈現向好趨勢。從放權讓利到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到要素參與分配,適應我國國情的分配制度基本確立,收入分配政策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了各類社會群體依靠自身努力和智慧,創造社會財富,共享發展紅利,為深化改革開放注入了動力和活力。
當前,經濟運行的新常態特征更加明顯,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速成長,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正在不斷創造出新的就業崗位,為促進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受國內外多重因素影響,經濟下行壓力也正在向收入分配領域傳導。既要降低經濟運行成本、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又要提高居民收入、不斷增進人民福祉,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任重而道遠。同時,部分勞動者人力資本積累不足、增收困難,部分市場主體等待觀望,部分地區行業收入增長潛在動能不強,部分收入分配政策指向寬泛、聚焦不夠。為推動解決相關問題,必須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調整優化收入分配政策,拓寬就業創業渠道,努力營造激勵奮發向上的公平環境。
(二)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圍繞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發展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強化收入分配政策激勵導向,分群體施策,不斷激發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現經濟增長與居民增收互促共進,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三)基本原則。
堅持多種激勵方式相結合。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并用,綜合運用增加薪資報酬、強化權利保護、優化評優獎勵、提升職業技能、增進社會認同等多種激勵手段,調動不同群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將激勵與考核掛鉤。
堅持多條增收渠道相結合。多管齊下,不斷拓展居民增收渠道,努力提高工資性、經營性收入,合理提高轉移性收入,有效保護股權、債權、物權和知識產權等無形財產權益,著力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
堅持促增收與降成本相結合。有效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等勞動用工成本和阻礙勞動力流動的制度成本,助力各類市場主體輕裝上陣,增加就業吸納能力,切實將居民收入提高建立在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提升、勞動生產率提高、企業綜合成本降低的基礎上。
堅持鼓勵創收致富與縮小收入差距相結合。在初次分配中鼓勵全體勞動者通過誠實勞動、辛勤勞動、創造性勞動創收致富,同時完善稅收、社會保障等再分配調節手段,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有效抑制通過非市場因素獲利,不斷縮小不同群體間的收入差距。
堅持積極而為與量力而行相結合。在集中更多財力保障民生的同時,綜合考慮國情、發展階段、經濟周期等因素,制定財力支撐可持續、社會預期可把握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不吊胃口、不養懶漢,切實將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上,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創造活力,增強居民收入增長的可持續性。
(四)主要目標。
到2020年,城鎮就業規模逐步擴大,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就業質量穩步提升;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宏觀收入分配格局持續優化,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繼續提高;居民內部收入差距持續縮小,中等收入者比重上升,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共建共享的格局初步形成。
二、實施七大群體激勵計劃
瞄準技能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科技人員等增收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七大群體,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發展中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推出差別化收入分配激勵政策。持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造更大市場空間和更多就業崗位,著力營造公開公平公正的體制機制和競爭環境,不斷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帶動城鄉居民實現總體增收。
(一)技能人才激勵計劃。
完善多勞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引導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會地位,大力弘揚新時期工匠精神,培養高水平大國工匠隊伍,帶動廣大產業工人增技能、增本領、增收入。
完善技術工人薪酬激勵機制。優化職業技能標準等級設置,向上增加等級級次,拓寬技術工人晉升通道。引導企業合理確定技術工人薪酬水平,促進高等級技術工人薪酬水平合理增長。加大對技能要素參與分配的激勵力度,探索建立企業首席技師制度,鼓勵企業采取協議薪酬、持股分紅等方式,試行年薪制和股權制、期權制,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
貫通職業資格、學歷等認證渠道。統籌考慮技能培訓、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建立職業資格與相應的職稱、學歷可比照認定制度。完善職業資格與職業教育學歷“雙證書”制度。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的職業發展貫通辦法。健全青年技能人才評價選拔制度,適當突破年齡、資歷和比例等限制,完善高技能人才評價使用機制。
營造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定期組織開展全國性或區域性技術大賽或崗位練兵,大力宣傳勞動模范、大國工匠和技術創新人才。鼓勵地方對重點領域緊缺的技術工人在大城市落戶、購租住房、子女上學等方面予以支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支持技能人才分享品質品牌增值收益。
版權所有: 廣州市普粵財稅咨詢有限公司 粵ICP備-010100101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黃埔大道163號富星商貿大廈東塔15樓KL單元 郵政編碼: 5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