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2016]2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實施“互聯網+”行動的主戰場。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也是互聯網大國,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有利于形成疊加效應、聚合效應、倍增效應,加快新舊發展動能和生產體系轉換,前景廣闊、潛力巨大。當前,我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步伐不斷加快,在激發“雙創”活力、培育新模式新業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已初顯成效,但仍存在平臺支撐不足、核心技術薄弱、應用水平不高、安全保障有待加強、體制機制亟需完善等問題。為進一步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協同推進“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加快制造強國建設,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國務院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激發制造企業創新活力、發展潛力和轉型動力為主線,以建設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雙創”平臺為抓手,圍繞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關鍵環節,積極培育新模式新業態,強化信息技術產業支撐,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夯實融合發展基礎,營造融合發展新生態,充分釋放“互聯網+”的力量,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新經濟,加快推動“中國制造”提質增效升級,實現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邁進。
(二)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驅動,激發轉型新動能。積極搭建支撐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各類互聯網平臺,充分匯聚整合制造企業、互聯網企業等“雙創”力量和資源,帶動技術產品、組織管理、經營機制、銷售理念和模式等創新,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激發制造業轉型升級新動能。
堅持融合發展,催生制造新模式。促進技術融合與理念融合相統一,推動制造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在發展理念、產業體系、生產模式、業務模式等方面全面融合,發揮互聯網聚集優化各類要素資源的優勢,構建開放式生產組織體系,大力發展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
堅持分業施策,培育競爭新優勢。深刻把握互聯網技術在不同行業、環節的擴散規律和融合方式,針對不同行業、企業融合發展的基礎和水平差異,完善融合推進機制和政策體系,培育制造業競爭新優勢。
堅持企業主體,構筑發展新環境。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優化政府服務,妥善處理鼓勵創新與加強監管、全面推進與錯位發展、加快發展與保障安全的關系,形成公平有序的融合發展新環境。
(三)主要目標。
到2018年底,制造業重點行業骨干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普及率達到80%,相比2015年底,工業云企業用戶翻一番,新產品研發周期縮短12%,庫存周轉率提高25%,能源利用率提高5%。制造業互聯網“雙創”平臺成為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來源,形成一批示范引領效應較強的制造新模式,初步形成跨界融合的制造業新生態,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成為鞏固我國制造業大國地位、加快向制造強國邁進的核心驅動力。
到2025年,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邁上新臺階,融合“雙創”體系基本完備,融合發展新模式廣泛普及,新型制造體系基本形成,制造業綜合競爭實力大幅提升。
二、主要任務
(四)打造制造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組織實施制造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建設工程,支持制造企業建設基于互聯網的“雙創”平臺,深化工業云、大數據等技術的集成應用,匯聚眾智,加快構建新型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模式,促進技術產品創新和經營管理優化,提升企業整體創新能力和水平。鼓勵大型制造企業開放“雙創”平臺聚集的各類資源,加強與各類創業創新基地、眾創空間合作,為全社會提供專業化服務,建立資源富集、創新活躍、高效協同的“雙創”新生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產學研“雙創”資源的深度整合和開放共享,支持制造企業聯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各類創新平臺,加快構建支持協同研發和技術擴散的“雙創”體系。
(五)推動互聯網企業構建制造業“雙創”服務體系。組織實施“雙創”服務平臺支撐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大型互聯網企業、基礎電信企業建設面向制造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雙創”服務平臺,鼓勵基礎電信企業加大對“雙創”基地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提速降費,完善制造業“雙創”服務體系,營造大中小企業合作共贏的“雙創”新環境,開創大中小企業聯合創新創業的新局面。鼓勵地方依托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產業集聚區,加快完善人才、資本等政策環境,充分運用互聯網,積極發展創客空間、創新工場、開源社區等新型眾創空間,結合“雙創”示范基地建設,培育一批支持制造業發展的“雙創”示范基地。組織實施企業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加快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制定和應用推廣,推動業務流程再造和組織方式變革,建立組織管理新模式。
(六)支持制造企業與互聯網企業跨界融合。鼓勵制造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合資合作培育新的經營主體,建立適應融合發展的技術體系、標準規范、商業模式和競爭規則,形成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融合發展格局。推動中小企業制造資源與互聯網平臺全面對接,實現制造能力的在線發布、協同和交易,積極發展面向制造環節的分享經濟,打破企業界限,共享技術、設備和服務,提升中小企業快速響應和柔性高效的供給能力。支持制造企業與電子商務企業開展戰略投資、品牌培育、網上銷售、物流配送等領域合作,整合線上線下交易資源,拓展銷售渠道,打造制造、營銷、物流等高效協同的生產流通一體化新生態。
(七)培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新模式。面向生產制造全過程、全產業鏈、產品全生命周期,實施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支持企業深化質量管理與互聯網的融合,推動在線計量、在線檢測等全產業鏈質量控制,大力發展網絡化協同制造等新生產模式。支持企業利用互聯網采集并對接用戶個性化需求,開展基于個性化產品的研發、生產、服務和商業模式創新,促進供給與需求精準匹配。推動企業運用互聯網開展在線增值服務,鼓勵發展面向智能產品和智能裝備的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務,拓展產品價值空間,實現從制造向“制造+服務”轉型升級。積極培育工業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支持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建立行業在線采購、銷售、服務平臺,推動建設一批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臺。
版權所有: 廣州市普粵財稅咨詢有限公司 粵ICP備-010100101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黃埔大道163號富星商貿大廈東塔15樓KL單元 郵政編碼: 5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