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強化融合發展基礎支撐。推動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強化制造業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基礎技術和產業支撐能力,加快構筑自動控制與感知、工業云與智能服務平臺、工業互聯網等制造新基礎。組織實施“芯火”計劃和傳感器產業提升工程,加快傳感器、過程控制芯片、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等產業化。加快計算機輔助設計仿真、制造執行系統、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業軟件產業化,強化軟件支撐和定義制造業的基礎性作用。構建信息物理系統參考模型和綜合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測試驗證平臺和綜合驗證試驗床,支持開展兼容適配、互聯互通和互操作測試驗證。
(九)提升融合發展系統解決方案能力。實施融合發展系統解決方案能力提升工程,推動工業產品互聯互通的標識解析、數據交換、通信協議等技術攻關和標準研制,面向重點行業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培育一批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組織開展行業系統解決方案應用試點示范,為中小企業提供標準化、專業化的系統解決方案。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系統解決方案業務剝離重組,推動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專業化、規模化和市場化,充分發揮系統解決方案促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粘合劑”作用。
(十)提高工業信息系統安全水平。實施工業控制系統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制定完善工業信息安全管理等政策法規,健全工業信息安全標準體系,建立工業控制系統安全風險信息采集匯總和分析通報機制,組織開展重點行業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檢查和風險評估。組織開展工業企業信息安全保障試點示范,支持系統仿真測試、評估驗證等關鍵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訪問控制、追蹤溯源、商業信息及隱私保護等核心技術產品產業化。以提升工業信息安全監測、評估、驗證和應急處置等能力為重點,依托現有科研機構,建設國家工業信息安全保障中心,為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提供安全支撐。
三、保障措施
(十一)完善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放寬新產品、新業態的市場準入限制,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提升為企業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營造有利于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環境。適應制造業與互聯網跨界融合發展趨勢,積極發揮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鼓勵建立跨行業、跨領域的新型產學研用聯盟,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融合標準制定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圍繞新商業模式知識產權保護需求,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建設結構合理、層次分明、可持續發展的知識產權運營服務網絡。
(十二)培育國有企業融合發展機制。鼓勵中央企業設立創新投資基金,引導地方產業投資基金和社會資本,支持大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建設、創新創意孵化、科技成果轉化和新興產業培育。建立有利于國有企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激發企業活力、積極開展“雙創”的機制,完善國有企業內部創新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探索引入有限合伙制,完善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經營業績考核機制,研究建立中央企業創新能力評價制度,建立促進創新成果轉讓的收益分配、工資獎勵等制度,對企業重要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
(十三)加大財政支持融合發展力度。利用中央財政現有資金渠道,鼓勵地方設立融合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投入力度,為符合條件的企業實施設備智能化改造、“雙創”平臺建設運營和應用試點示范項目提供支持。充分發揮現有相關專項資金、基金的引導帶動作用,支持系統解決方案能力提升和制造業“雙創”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相關工作或工程中涉及技術研發、確需中央財政支持的,通過優化整合后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統籌予以支持。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鼓勵政府采購云計算等專業化第三方服務,支持中小微企業提升信息化能力。
(十四)完善支持融合發展的稅收和金融政策。結合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進一步擴大制造企業增值稅抵扣范圍,落實增值稅優惠政策,支持制造企業基于互聯網獨立開展或與互聯網企業合資合作開展新業務。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等所得稅優惠政策,積極研究完善科技企業孵化器稅收政策。選擇一批重點城市和重點企業開展產融合作試點,支持開展信用貸款、融資租賃、質押擔保等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鼓勵金融機構利用“雙創”平臺提供結算、融資、理財、咨詢等一站式系統化金融服務,進一步推廣知識產權質押,創新擔保方式,積極探索多樣化的信貸風險分擔機制。
(十五)強化融合發展用地用房等服務。支持制造企業在不改變用地主體和規劃條件的前提下,利用存量房產、土地資源發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的新業務、新業態,實行5年過渡期內保持土地原用途和權利類型不變的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出臺支持政策,積極盤活閑置的工業廠房、企業庫房和物流設施等資源,并對辦公用房、水電、網絡等費用給予補助,為致力于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創業者提供低成本、高效便捷的專業服務。
(十六)健全融合發展人才培養體系。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激勵創新的股權、期權等風險共擔和收益分享機制,吸引具備創新能力的跨界人才,營造有利于融合發展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支持高校設置“互聯網+”等相關專業,推進高等院校專業學位建設,加強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在重點院校、大型企業和產業園區建設一批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專業人才培訓基地,積極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結合國家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等,加強融合發展職業人才和高端人才培養。在大中型企業推廣首席信息官制度,壯大互聯網應用人才隊伍。
(十七)推動融合發展國際合作交流。積極發起或參與互聯網領域多雙邊或區域性規則談判,提升影響力和話語權。推動建立中外政府和民間對話交流機制,圍繞大型制造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建設、融合發展標準制定以及應用示范等,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結合實施“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運用絲路基金、中非發展基金、中非產能合作基金等金融資源,支持行業協會、產業聯盟與企業共同推廣中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產品、技術、標準和服務,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全鏈條“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場;提升“引進來”的能力和水平,利用全球人才、技術、知識產權等創新資源,學習國際先進經營管理模式,支持和促進我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
各地區、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工作,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大工作力度,切實抓好本意見實施。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要統籌研究完善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推進機制,加強對重大問題、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的綜合協調,部署開展督導檢查,推動各項任務落實。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協同配合,做好指導協調,抓緊出臺配套政策,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強化跟蹤督查,及時幫助有關方面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要充分發揮作用,組織開展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研究,為重大決策及相關工程實施提供咨詢。各地區要結合實際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加強考核評估,確保融合發展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國務院
2016年5月13日
版權所有: 廣州市普粵財稅咨詢有限公司 粵ICP備-010100101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黃埔大道163號富星商貿大廈東塔15樓KL單元 郵政編碼: 5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