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發〔2023〕3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部屬各單位: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數字中國、數字政府建設的決策部署,按照《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國務院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要求,我部決定實施數字人社建設行動,全面推行數字化改革,為推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F將《數字人社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2023年6月19日
(此件主動公開)
(聯系單位:信息中心)
數字人社建設行動實施方案
根據《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國務院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和“十四五”系列規劃部署要求,為實施數字人社建設行動,增強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以下簡稱人社)部門履職效能,推進人社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和數字中國的重要論述,強化人社業務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構建一體化、數字化、智能化人社工作新形態,發展數字政務、賦能數字經濟、助力數字社會,以數字人社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數字人社建設各方面各環節,貫穿人社數字化改革和制度創新全過程,確保數字人社建設正確方向。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著力破解企業群眾反映強烈的急難愁盼問題,讓數字人社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促進共同富裕和人口高質量發展。
堅持數據賦能。樹立數字化思維,強化全流程進系統,形成全周期數據鏈,充分發揮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先導作用,讓數據在政策實施、支持決策、服務群眾、配置資源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提升人社領域管理服務水平,賦能政府治理和經濟社會發展。
堅持改革引領。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注重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雙輪驅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有機結合,以數字化改革推動人社領域經辦、服務、監管、決策模式的全方位變革。
堅持整體協同。強化系統觀念,增強系統集成,聯通業務,打通數據,貫通上下,促進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提升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水平。
堅持安全可控。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構建制度、管理和技術銜接配套的安全防護體系,強化基礎設施、數據資源和應用平臺等安全保障能力,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守牢網絡和數據安全底線。
(三)主要目標
總體目標是,依托金保工程等信息化項目,全面推行人社數字化改革,推進理念重塑、制度重構、流程再造,深化一體化、發展數字化、邁向智能化,優化數字社保、就業和人力資源服務,加強數字新就業形態勞動權益保障,實現一體化辦理、精準化服務、智能化監管、科學化決策、生態化發展,引領和支撐人社事業高質量發展。
到2025年,數字人社建設體系初步形成,人社數字化底座基本建立,“全數據共享、全服務上網、全業務用卡”成效更加廣泛,人社數字化應用場景不斷涌現,業務實現有機聯動,建成橫向打通、縱向貫通、協同高效的人社一體化發展格局。
到2027年,數字人社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數字化管理新體系、服務新模式、監管新局面、決策新途徑、生態發展新格局全面形成,全國人社領域數字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成熟完備,實現整體“智治”。
(四)整體框架
數字人社建設行動按照“1532”的整體框架進行布局。“1”即1個總體目標,深化一體化、發展數字化、邁向智能化,提升人社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5”即著力打造一體化辦理、精準化服務、智能化監管、科學化決策、生態化發展5類對內對外應用場景,引領各類業務工作;“3”即持續完善人社一體化信息平臺、人社大數據平臺、公共基礎設施3項能力底座,夯實發展基礎;“2”即建立健全政策標準、安全保障2個工作支柱,提供有力有效支撐。
二、推進一體化辦理,塑造數字化管理新體系
(五)以數字化推動政策精準落實,支持建立高質量充分就業工作體系。建成全省統一的就業信息資源庫和就業信息平臺,對內實現業務統一辦理、對外實現服務統一提供。推進招聘求職、政策申領、職業指導等在線服務,支持勞動者和企業便捷享受就業政策和服務。匯聚人社全領域數據資源,共享相關部門和市場機構數據,實現政策申領、就業管理和就業服務等信息“一庫管理”,做準、做實、做全服務對象底數。打造全國就業公共服務平臺,開通就業失業登記、就業見習、就業政策服務等全國統一服務入口,支持全國性、跨地區就業業務線上辦理。完善中國公共招聘網和“就業在線”,提升全國一站式招聘求職服務能力。構建全國就業信息資源庫,實時歸集就業管理和服務數據,支持業務辦理和形勢分析研判。(責任單位:就業司、信息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以數字化推動經辦服務升級,支持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深入推進社保經辦數字化轉型,實行“全險合一”的社保經辦管理服務,實現社保業務在省內無差別受理,全省通辦。實現社保業務、財務、檔案聯動管理,實現“社稅共享”“社銀直聯”,協同推進“社稅財銀”四方對賬。實現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工傷待遇申領協同辦理,實現工傷保險協議機構省內及跨省聯網直接結算。強化職業傷害保障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社保服務支撐能力。健全社保數據準實時歸集共享機制,實現企業(職業)年金數據匯聚、個人養老金數據共享,搭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數字全景圖。加大“數據找人”工作力度,精準擴大參保覆蓋面。(責任單位:社保中心、養老保險司、工傷保險司、失業保險司、農保司、基金監管局、信息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以數字化推動人才精準培養和有效供給,支持人力資源開發創新。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工作體系,發展覆蓋職業生涯全過程的數字化職業技能培訓,動態感知市場需求,形成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終身職業培訓電子檔案。建立全國統一的技工教育數字資源服務平臺,推動與有關部門信息互聯互認。加強職稱評審、高層次人才管理服務信息化,推進相關人才信息歸集共享,健全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庫。完善技能人才評價工作網,建立職業技能評價服務監管平臺,實現職業技能評價全過程信息記錄和監管預警。加強事業單位工資管理信息化,推動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職業生涯全周期管理。(責任單位:職業能力司、專技司、工資司、事業管理司、信息中心、指導中心、考試中心、專家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以數字化推進勞動維權便利化,支持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推廣應用電子勞動合同,拓寬在人社服務中的應用場景。推進“互聯網+調解仲裁”、數字仲裁庭、智能仲裁院建設。推進勞動關系協同治理,調解、仲裁、勞動保障監察聯動處置,實現案件信息共享、查證事實互認。與法院等部門實現裁審信息銜接比對和案件協查,開展勞動人事爭議“總對總”在線訴調對接工作,促進調解仲裁與訴訟有效銜接。統籌推進農民工信息采集歸集,加強農民工實名信息管理。(責任單位:勞動關系司、農民工司、調解仲裁司、監察局、信息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全面推行“一門綜窗”。將各級人社服務大廳的“單一窗口”整合為“綜合窗口”,大力推行受辦分離模式,現場辦理事項“只進一扇門、一窗全辦結”。向有條件的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銀行、郵政下沉人社服務窗口,建立覆蓋廣泛的自助服務體系,推行全天候隨時辦服務。通過數據共享,進一步精簡辦事環節和材料。(責任單位:就業司、信息中心、社保中心、部屬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深化人社業務一體化應用。深入推進人社領域系統互聯互通、數據融合共享、業務協同聯動、部省縱向貫通,推動更多關聯事項“智能聯辦”。以就業為牽引,持續推動業務整合、事項重組、崗責優化。統一辦理就業失業登記、社保登記、勞動用工備案。聚焦個人全生命周期、單位用人全過程,深化人社領域關聯事項“一件事”打包辦,聯合相關部門推進新生兒出生、企業開辦、員工錄用、靈活就業、軍人退役、職工退休、公民身后等重要階段關聯事項的“一件事一次辦”。探索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人員就業、社保等相關業務聯辦。(責任單位:行風辦、就業司、勞動關系司、信息中心、社保中心、部屬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推行精準化服務,構建優質便捷服務新模式
(十一)大力推行主動服務。運用大數據精準識別政策享受對象,實現“政策找人”“人策匹配”,主動推送政策信息和相關服務,實現政策待遇“免申即享”“民生直達”“直補快辦”。運用多源數據為服務對象精準“畫像”,線上核驗辦事群眾身份,自動核對辦事材料,實行“免證辦”“智能秒批”。推廣“輔助幫辦”“全程代辦”,為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提供暖心服務。在線發布本地區政策清單,實現惠企惠民政策及其兌現操作辦法同步發布,“一網全查、一看就懂”。(責任單位:部屬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持續推進“一網通辦”服務。全面實現人社政務服務事項“應上盡上、全程網辦”,向移動客戶端、自助終端、服務熱線延伸,線上線下事項統一、服務聯動、多端協同。推動全國人社“一網通辦”服務事項下沉至地方服務渠道。推動更多事項“跨省通辦”,強化就業失業登記、社保關系轉移接續、流動人員人事檔案轉遞、勞動維權、社會保障卡服務等高頻事項協同辦理,擴大異地經營企業和流動人員的“跨省通辦”事項范圍,實現相關人社政策待遇享受資格的異地共認或跨地區核驗。實現就業、職業技能培訓和評價、社保、職業資格、技工院校畢業證書、勞動維權等個人權益信息全國一鍵查詢,實現多支柱養老保險賬戶權益信息的聯動查詢。推進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川渝等區域聯動協作。(責任單位:就業司、流動管理司、職業能力司、專技司、勞動關系司、基金監管局、調解仲裁司、監察局、信息中心、社保中心、指導中心、考試中心、部屬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加快發展智能服務。積極探索新技術應用,打造面向未來的智能化、沉浸式服務體驗。建設集中統一、共享共用、動態更新的人社政策文件庫,推進政策信息智能關聯解讀,實現政策賦能。構建全國智能化政策問答知識庫,推進12333電話智能語音、在線智能客服、智能外呼等服務,加強話務數據分析,創新電話辦事方式,逐步實現“一線通答”。建立智能化的業務規則引擎,以事項引導方式實現智能導辦,同一事項同要素管理、同標準辦理。運用知識圖譜、數字孿生等新技術,提供“數字柜員”24小時在線服務。在部分業務探索開展系統自動受理審核服務。(責任單位:辦公廳、法規司、信息中心、部屬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實施智能化監管,開創精確風險防控新局面
(十四)加強就業失業風險防控。全面推行就業管理和職業技能培訓實名制,推進就業補助資金等撥付發放全流程數字化。通過數據比對、智能核查,對相關補助資金實施事前事中事后精準管控。通過對政策享受數據的關聯分析,開展相關補助資金使用效能評估。加強失業動態監測和預警,探索與相關部門聯合開展就業運行監測,提升就業失業風險預判和應對能力。(責任單位:就業司、職業能力司、失業保險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深化社?;鸸芾盹L險防控?;诖髷祿夹g,建立常態化疑點數據篩查核查機制。健全業務規則,建立風控模型,優化系統風控預警功能,實現對社保關鍵業務環節和高風險業務智能化監控。依托生產庫數據,全面加強社?;鸱乾F場監督。深化社保待遇支付和工傷保險就醫結算費用支出合規性智能監控。持續提升養老保障基金投資運營信息化監管能力。開展個人養老金運行信息核驗,對相關政策進行運行監管。(責任單位:基金監管局、社保中心、養老保險司、失業保險司、工傷保險司、信息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推進人力資源市場監管。共享市場監管等部門信息,健全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勞務派遣單位、職業技能培訓和評價機構名錄庫,動態掌握機構經營服務情況。健全違法查處機制,依托國家“互聯網+監管”系統多元數據匯聚功能,打擊造假、欺詐、侵權、騙取補助資金等行為。將人力資源服務、勞務派遣、職業技能培訓和評價機構重大違法違規案件納入信用記錄,共享至全國信用信息平臺和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責任單位:流動管理司、職業能力司、勞動關系司、監察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提升用工監測和監察執法精準度。加強與相關部門數據共享,建立企業用工風險預警機制,重點加強工程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欠薪預警監管。開展拖欠農民工工資失信聯合懲戒,聯動處置根治欠薪反映線索。依托系統開展企業勞動保障守法誠信等級評價,對違法風險較高的企業提高“雙隨機、一公開”抽查頻次,實施重點監督。探索開展遠程監管、移動監管、信息監管等非現場監管。探索歸集平臺企業用工信息,加強平臺企業勞動用工情況監測。動態分析輿情和投訴熱點,聯動處置違法違規線索。(責任單位:勞動關系司、監察局、宣傳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推動智能化內控。人社各項業務納入一體化信息平臺,實現全流程數字化運行。建立覆蓋全領域、防控全過程、全員全崗有責的人社數字化內控監督體系,將管理手段融入工作流程,將風控規則嵌入信息系統,實現事前預警、事中管控、事后核查?;凇爸信_化”“原子業務”等模式,深化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大管控”應用,建立就業、職業技能培訓和評價、社保其他險種等部省聯動管控機制,在部級逐步實現對關鍵業務環節和高風險業務的實時管控。建立相關領域的案件庫和案例庫,形成專家知識圖譜,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輔助支持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勞動爭議辦案。利用5G、視頻、區塊鏈等技術,輔助遠程實現工傷事故調查、勞動能力鑒定。全面實現非涉密人社信息系統通過電子社??⊕叽a登錄。(責任單位:就業司、職業能力司、養老保險司、工傷保險司、調解仲裁司、信息中心、社保中心、部屬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支撐科學化決策,開拓數字化監測分析新途徑
(十九)加強統計分析決策。推動實現從業務系統直接提取統計數據,加快構建統計現代化采集體系,嚴防統計造假。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就業趨勢變化、社?;鹗罩胶?、養老待遇測算調整等開展挖掘分析、預測預警和模擬仿真,完善“用數據說話”的循證決策機制。推進人社大數據在經濟運行研判和社會治理等領域的深層次應用。(責任單位:規劃司、就業司、養老保險司、信息中心、社保中心、部屬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強化動態監測指揮。全面梳理反映人社部門履職效能的核心指標。完善人社監測指揮平臺,實現數據指標的動態展示和“隨查隨用”。重點建設就業形勢、社保基金運行、人才流動、勞動用工、農民工權益和流動、輿情熱點等動態監測預警,完善人力資源市場供求信息監測,形成即時感知、主動應對的治理模式。實現對各級人社服務大廳的實時監控,對人事考試、根治欠薪及重大輿情、重大要情、網絡安全等突發事件的調度指揮。(責任單位:規劃司、就業司、流動管理司、農民工司、勞動關系司、養老保險司、監察局、行風辦、宣傳中心、信息中心、社保中心、考試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一)加強政策成效評估?;诖髷祿湍P?,對高質量充分就業、社會保障等重大改革和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實施效果開展分析評估,構建“決策-執行-評估-改進”的量化閉環,推動實現精準施策。(責任單位:部屬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加快生態化發展,構筑高效共享協同新格局
(二十二)積極推廣居民服務“一卡通”。將社會保障卡作為政府民生服務的基礎性載體,實現人社領域全面用卡,推行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一卡通”發放。推廣社會保障卡在政務服務、就醫購藥、養老服務、交通出行、文化體驗、旅游觀光、鄉村振興等方面應用,在相關區域探索實現“同城待遇”,積極擴大在校園、企業、園區、社區的應用。支持銀行、商戶、服務商等多方共建“一卡通”應用生態。推進電子社??ㄅc政務服務碼等互通互認,持續深化“多卡合一”“多碼融合”,實現應用賦能。依托社會保障卡構建統一身份認證體系和支付結算模式,建立“區塊鏈+電子社??ā眰€人信息授權使用機制。(責任單位:信息中心、宣傳中心、部屬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三)加強跨業務跨層級跨部門數據共享。制定人社部門內部及跨部門數據共享目錄并及時更新,全面實現人社部門內部跨業務精準高效共享應用,加強各級人社部門與相關民生服務、經濟產業、公安、司法等部門數據按需共享。深化人社領域跨層級跨部門共享應用,實現業務聯動、狀態聯查、服務聯通。基于部省兩級的人社數據資源,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面向相關政府部門提供數據共享和比對服務,實現數據賦能。(責任單位:信息中心、部屬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四)加強社會化協同應用。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推動人社領域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助力優化營商環境。按需對接市場機構和平臺企業的社會數據,促進人社領域公共數據和相關社會數據融合應用。支持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和相關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共享使用人力資源市場供需信息,充分運用電子勞動合同、電子證照等服務資源,促進人力資源服務數字化轉型升級。探索與重點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對接,打造“政企智聯”服務模式,實現相關人社業務的銜接辦理。(責任單位:流動管理司、勞動關系司、專技司、信息中心、社保中心、指導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夯實數字化底座,打牢人社數字化改革技術基礎
(二十五)健全人社一體化信息平臺。健全人社一體化管理平臺。建成省級集中部署、業務協同聯動、實時聯網管控的人社一體化管理平臺,推進信息系統整合,探索開辟應用創新區,支持市縣兩級開展數字化創新應用,實現平臺賦能。完善全國集中性、跨地區業務系統功能,加強金保工程建設成果推廣應用。健全人社一體化服務平臺。推進全國人社政務服務平臺與省級平臺聯動建設,做好與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對接,持續提升全國就業公共服務平臺、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服務能力,推進跨平臺共享服務資源,提升掌上12333、電子社保卡移動端的智能化服務能力,實現服務賦能。健全社會保障卡“一卡通”平臺。推進部省社會保障卡“一卡通”平臺數字化升級,實現區域“一卡通”應用接入全國“一卡通”專區。構建持卡人數字空間,歸集整合持卡人信息,實現“一卡一人一檔”。提升社會保障卡社銀聯動服務水平,探索推進社會保障卡加載數字人民幣支付功能。(責任單位:信息中心、規劃司、部屬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六)建立人社大數據平臺。持續完善人社數據指標體系和技術標準。建立部省兩級人社數據資源目錄,實行“一數一源一標準”,實現動態管理。加強人社數據匯聚融合和全生命周期治理,開展“清數”專項工作,加強數據資產管理,健全全國人社數據歸集機制。建立部省兩級人社大數據平臺,完善持卡人員、用人單位基礎庫,建立就業創業、社會保障、人才人事、勞動關系等主題庫和應用場景專題庫,加載算法,訓練模型,形成“人社數字大腦”。按信息主體健全人社電子檔案袋,開展標簽畫像,提供精確感知、精準識別、分類評價、監管決策能力,支持場景化數字化應用。建立安全有序的數據回流機制,部級向省級、省級向有需求的地市回流相關人社數據,支持定制大數據應用。(責任單位:信息中心、部屬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七)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部省聯動的人社區塊鏈基礎支撐服務平臺、電子印章系統、電子證照庫,實現全國共建共用、互通互認。建設省級電子檔案庫,實現相關紙質檔案電子化、證照化。提升部省兩級數據中心實時業務支撐能力、全國主干網絡承載能力,完善部省兩級災備系統。開展人社領域核心業務系統的測試驗證,積極探索、穩妥推進安全可靠技術和產品應用,提高自主可控水平。(責任單位:信息中心、部屬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筑牢工作支柱,支撐人社數字化改革
(二十八)完善政策標準。加快完善與數字人社相適應的體制機制,修訂清理不相適應的政策制度、管理規定,以數字化改革驅動人社業務流程再造、事項整合。繼續推行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統一全省服務標準,規范服務入口,持續完善事項要素、電子檔案等標準,動態調整人社政務服務事項清單,統一發布“跨省通辦”事項辦事指南。推廣全國統一的社保經辦服務技術標準。全面推行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拓展容缺辦理事項。改變以表單為載體的傳統辦事模式,實現系統自動提取數據、自動預填申報等。合理界定崗位職責,加強監督管理、風險防控、數據治理和應用等崗位的人力配置。(責任單位:規劃司、人事司、行風辦、社保中心、部屬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九)強化安全保障。全面落實網絡和數據安全責任,建立制度規范、技術防護、運行管理三位一體的安全保障體系,健全安全評估、監測預警、應急演練、事件處置等機制。實現與當地政務云的安全有效銜接。注重供應鏈安全,加強安全教育和運維人員管理。落實人社行業數據分類分級規范,強化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保護。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落實網絡安全等級保護,開展密碼應用安全性評估。開展對新技術新應用的安全評估,探索對算法的審核管理。加強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建設應用。(責任單位:信息中心、部屬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加強數字人社建設組織實施
(三十)加強組織領導。各級人社部門要建立數字人社建設協調機制,將數字人社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主要負責同志統籌協調,分管負責同志具體抓落實,綜合、業務、信息化等各部門全程參與。省級人社部門制定本地實施方案,參照本方案任務安排及部內責任分工,分解具體任務和時間節點,明確本地牽頭部門和參與單位,強化業務驅動,配備專門力量。多渠道籌集經費,創新重大任務和工程的資金投入方式,引導金融資源和社會資本規范參與建設。(責任單位:部網信辦、部屬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十一)加強創新實踐。部里發布數字人社參考應用場景,建立全國“揭榜領題”攻關機制,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選擇部分場景先行探索實踐,適時總結推廣。各地應從“小切口”破題,圍繞難點痛點,研究提出本年度重點應用場景,并報部里備案。加強對數字人社建設成果和創新實踐的宣傳報道,營造良好輿論氛圍。(責任單位:部網信辦、宣傳中心、部屬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十二)加強調度評估。部里牽頭制定數字人社建設評估體系,定期開展工作調度,重點分析評估統籌管理、實施進度、改革措施、應用成效等情況。省級人社部門定期開展跟蹤調度和調查研究,建立創新容錯機制,將數字人社建設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責任單位:部網信辦、部屬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十三)加強隊伍建設。分層級組織人社干部數字化業務能力培訓,把數字素養納入業務技能練兵比武活動。持續加強作風建設。加強人社數字化專業隊伍建設,創新專業人才的引進培養交流使用機制,形成一支講政治、懂業務、精技術的復合型干部隊伍。(責任單位:行風辦、人事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版權所有: 廣州市普粵財稅咨詢有限公司 粵ICP備-010100101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黃埔大道163號富星商貿大廈東塔15樓KL單元 郵政編碼: 510620